四月二十三日這天剛好是十三行博物館開館三週年的日子,對我來說剛好也是三年,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不過都已經過去就不再提...
那天在淡水老街吃完午餐,三人晃回渡船頭買了船票就往八里左岸去~現在八里左岸規劃的很好,有木棧道給人走、有水泥道給腳踏車走。有美人騎警溜馬、爸爸溜狗、媽媽溜小孩...好不歡樂的畫面^^愈晚人愈多呢
八里特有的騎警,都是女警喔~~馬超帥的!套句雯當天說的:看了都好想養一匹馬喔~

大家拼命在摸馬頭,我摸不到就很不要命又異想天開的的去拍馬屁,女警馬上轉頭制止我的愚蠢行為~"~拍馬屁是危險的!

坐渡輪到左岸,等紅13公車就可以到十三行了,剛好位在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三週年館慶,全天免費入館!


三十行的建築很特別,比裡面所展出的文物還吸引我

佔地約三千六百坪,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鋼構建築象徵海,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全館凹陷於地下一點五米,觀眾入館前,需經歷一段緩緩向下斜伸的坡道,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入館後,再參觀完一樓的教育服務設施後,在蜿蜒而上,進入二樓開闊的展示環境。
(資料來源:十三行博物館)

長長的迴旋梯上樓通過時光空橋就是可以遠眺觀音山一級古蹟大坌坑遣址


挖十三行遣址的模型


遣址的身份証袋


十三行很有意思的牆,解說員說下雨天看十三行又是另一種美!夜晚也是...


走過長長的廊,也結束一場時光之旅


十三行人可能是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至於為什麼將它命名為「十三行遺址」呢?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又,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但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
(資料來源:十三行博物館)

現在十三行博物館正在展出原來台北是個湖特展,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現在我們住的士地原來是個湖!或許再不久又要變回一個湖也不一定!



十三行博物館
add/台北縣24947八里鄉博物館路200號
十三行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安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